朱元璋表在《明报》上的文章,在大明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。
现如今,报纸已经走进了大明的千家万户,起到了宣传政策,知晓时事,传播知识,文化娱乐等重要的作用。
上一次,报纸上的医学知识拯救了一个地区可怕的天花瘟疫,直到现在还为人所津津乐道。
《明报》的权威性,俨然已经得到了大明百姓的认可。
而这么久以来,这是朱元璋第一次在报纸上表署名文章,所以必然会受到全民关注。
而且这一次,朱元璋回应的,还是全民都在关心的江浙学子罢考事件。
特别是文章的最后面那一段,更是让所有百姓拍手叫好。
“仕子们入朝为官,不是要高百姓一等,而应该是百姓们的公仆,应该要为百姓服务!”
“官为民役,百姓纳税,不是养官,是为佣吏,官员都是老百姓挣钱雇佣的仆人,是为百姓服务的,不能役使民众,更不能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利。”
“所以,本应是公仆的士绅何来不纳税之理?应该带头纳税才是!”
这些话,当然都是从朱辰那里学来的。
其实类似意思的话,古早就有,“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”,“德莫高于爱民,行莫贱于害民”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这些都是讲为官爱民的。
朱元璋也没有想到,他从朱辰那里学来的这些话在民间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。
“公仆”,“为百姓服务”。
这些字眼似乎更加得到百姓们的认可,或者说更加的接地气,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,所以,朱元璋的这篇文章一出,一下子就得到了整个大明范围内几乎所有百姓的拥护。
“好!洪武皇帝说得太好了!”
“是啊,咱们纳税,不是养官,是为佣吏!”
“不错,那些学子读的什么圣贤书?我就不明白了,既然你们都说爱民,凭什么你们就不能像我们一样纳税?”
“洪武皇帝让大家一起纳税,那是为了全天下的老百姓好,那些闹事的学子,该杀!”
一时之间,整个罢考事件的舆论导向完全倒转了过来。
原本想等着看好戏的士绅们全都傻眼了。
他们以为他们背后站着的是全天下的文人,朱元璋这是要和全天下的文人对抗,而殊不知,这一次,朱元璋背后站的是全天下的百姓。
这一次,无论是士绅还是学子,都不敢再有二话,他们知道,这一次交锋,他们输了,而且输得很彻底。
新政的推行已经势在必行,他们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,即使再心痛,再难受,他们这次的这块肉是被割定的了。
然而……
朱元璋并没有赶尽杀绝,而是再一次以退为进。
那几个带头罢考的生员最终并没有被秋后问斩,而是改为流放,而对于未参与罢考或及时悔改的生员予以宽大处理,避免扩大打击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