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职:顾学创始人
这样的人物,肯定是顾陆越好,他的研究越有价值。
话说回来,陈教授并未胡乱吹捧。
《小王子》《借东西的小人》打底,活着的童话作家,国内难以找到比肩的。
《平面国》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更是在科普领域一枝独秀。
“有关顾陆研究的讲座越来越多,”陈教授留言完就切到了自己邮箱,一排排未读的邀请函。
怎么说呢,他从独自一人研究顾学,提出:依赖性创作、依恋型创作、顾陆型分解思路等理论。
现在已有三四所大学开设了有关顾学的课程,与此同时,有十一位著名教授进行相关研究。
这里只说著名的,不著名的那些个教授就不说了。
“得再开一个课程:顾陆与文学外交。”陈教授自言自语,“累哦。”
其实他声音那么大,就不是自言自语了。
此话是说给旁边的同僚听的,同僚屋教授是研究莎学的。
就是莎士比亚文学。
十几年前,国内的莎学盛行,一度压着红学。主要原因可能也是那时十分推崇欧美文学,而莎士比亚又是欧美文学的一个旗帜。
可现如今风水轮流转,莎学那家一个惨兮兮,相关的大型讨论活动,一年也就寥寥数次。
当然莎学再落幕,还是比西语好点。如果不是官方有什么和西班牙的活动,基本不可能有大型活动,所以屋教授当初经常的说“真羡慕陈教授,周末的日子可以自己安排。”
有什么值得炫耀的?不就是押中了一位作家吗?我也可以。屋教授想着。
可更进一步……现代作家要想达到顾陆这个很不行。因为顾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典范。
首先多样性,顾陆作品的类型众多,文笔各式各样,研究角度就多。其次国外知名度奇高,有研究高度。最后对外交非常有帮助,有官方的隐性支持,三者合一,谁能办到?
屋教授准备起身离开时,突然收到一条信息,脸色从多云转晴。
“英国今年在伦敦举办的莎士比亚研究会,邀请了十几个作家的学者。”屋教授说,“我需要安排时间,和国际上的学者见面。我也只会英语、法语和少量的意呆利语,交流方面真成问题。”
“陈教授参加的活动应该就不会有这种顾虑吧,真羡慕。”屋教授说。
两人加起来超过一百岁,但互相阴阳怪气就跟小学生一样。这也侧面证明了,男人至死是少年……
屋教授看对方沉默不语,脸上露出笑容,这局他赢了。
“顾学是目前国内比较热门的文学研究流派,但我们也需要走得出去,和外国有交流的文学。”屋教授乘胜追击,“并且我认为后者更重要。”
确实,顾学唯一的缺点是,具有区域性。陈教授张了张口,输人不能输阵,他决定说点什么。
还未来得及开口,广外校长急冲冲的走来。
卢校长有点——不那么瘦,额头的虚汗,能看出他走得比较快。
校长是知道莎士比亚研究会的事来嘱咐的吗?屋教授心想,想想也正常,卢教授性格就是谨慎,教授或者学生去海外交流,他会再三叮嘱。
(本章完)